。
既然如此,不如给白吃饱找个营生干吧。
不到十岁的小孩子,真也就干不了啥。
思来想去,王二贵跟几个村老就商量:
“白吃饱这小孩儿也是可怜。不如让他过来私塾做工吧。
也不用他干别的,私塾冬天冷,让他负责烧炉子烧炕。家里有孩子在私塾上课的人家,各家轮着每天管他顿饭。
也不必特意给他准备,就各人家吃啥,他跟着吃点啥地了。”
东北的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怕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冻手冻脚,更怕孩子们感冒发烧啥的。
陈家私塾里头分南北大炕。
南边的大炕是男孩子们听课学习的地方。
炕上挨排放着小炕桌。
炕桌矮,小孩子一进屋,先得冲最前头墙上挂着的孔子画像鞠三个躬。
然后才能脱了鞋,上炕往那儿一坐,把书包文具往炕桌上一放,腿往炕桌底下一伸,这就可以听课了。
有些人家还给孩子带个小炕被,把小腿、小脚丫子往里头一放,更暖和。
大炕每天都得提前烧得热乎的,听课的时候,至少孩子们坐在炕上不冷。
北边大炕是女孩子们听课学习的地方。
配置跟南边大炕基本一样。
得说陈家私塾教育理念是挺先进的,那时候在一个小村子里,就可以男女同校了。
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小山村里,封建保守落后思想还是很严重的。
讲究男女大防,男女授受不亲。
不过陈家私塾里能这样,也跟上学的孩子们年龄比较小有关系。
虽然刚开始有人对男女同校提出质疑,后头也就不了了之了。
陈家私塾只收八到十岁的幼童,太大的肯定不收。
而且只免费教育三年,这三年里提供免费的笔墨纸砚。
三年过后,孩子们是继续去别的地方求学,还是下乡务农,或者出外头谋个什么营生,那就不管了。
实在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没看陈家早就败落了么。
能够支撑到现在,那还是当年陈厚魁娶的老疯子八姑娘的嫁妆丰厚,拿八姑娘的嫁妆填了私塾,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