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设于陵周,视陵为城,亦视陵主为城主。虽然这里无水波荡漾,但那无形的守护却让人感到安心。
跨越隍壕四出的神道,宽达上百丈、长达数十里,东西南北四条大道加在一起,也寻不出半个凸起凹下的地方,可谓平整之极;神道两侧,巨大的八棱石望柱挺拔而立,则仿佛一个个守卫陵园的巨人。
赵青一行人自外围区域的山道而入,再步入笔直的神道,只见这些望柱上刻满了大禹生平事迹与功德成就的图文,顶部的柱帽高耸入云,雕满了辟邪、天鹿、龙马、獬豸、九尾狐、应龙等神异灵兽的纹路。
陵园之内,只见连成一片的越族土墩墓延绵于山脊线之上,封土高耸,外有石墙,根据墓主身份地位的不同,圆径在十丈至百丈之间,像一座座小型山峰,拱卫着中央的大禹陵园,作为先祖的陪祀。
这些土墩墓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但依然气势非凡,起伏有致,与远处山冈伟峙,层峦朝拱的群峰组成了一个宏大壮观的阵势,相传乃是夏后启昔年布置的延续,用以加强对禹陵的守卫。
相传在夏商之时,于越公族的各种收入,超过五成都用在了对禹陵园区的修缮上,积蓄了一个国家数千年来的深厚底蕴,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个越国,都是禹王陵的陵邑所在。
至于大禹陵本身,则因为虞夏之时“不封不树”的习俗,且采取薄葬的缘故,被外围的建筑设施完全阻挡了视线,难以见到陵园内部大禹坟冢的具体场景。
……
此时,西方远处,会稽山上城的轮廓隐约可见,这便是当初越王勾践兵败被围的栖山,由于这座大城距离禹陵已近在咫尺,再往后撤,便是将宗庙之祀暴露在了吴军面前,故而越人止步于此,不欲再退。
而近处呈团簇状在山间分布的乡邑,则是历代驻留于当地、勤于祭祀的守陵人村落,村子里有着许多世代相传、倍受尊敬的巫师家族,若是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宗派势力,那绝对是全国顶尖的存在。
跟越国其他地方的巫觋不同,赵青在路上远远望见的巫师,其人服饰上的纹路均为山形,少有鸟蛇之属,纹身者也较少,这是因为大禹乃天下山川之主神,有着独特的象征。
“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