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伤心之事,但对于下一代的杨佺期而言,却是头上的大山没了,天亮了的感觉。父亲在时,自然有所收敛,现在父亲杨亮已经故去,那便没有必要再受桓氏的气了。
杨佺期召集帐下众人,将桓玄的信当众宣读。手下众将简直气炸了肺,纷纷要求出兵讨伐桓玄,给他个教训。他们认为,桓玄才是那个背叛之人,他跑去京城卑躬屈膝得了江州刺史之职,现在又理所当然的以朝廷圣旨为借口攫取大公子杨广的南蛮校尉之职,口出狂言,实在是令人愤慨。
杨佺期本就是要统一众人的意见,因为杨氏所统兵马之中有诸多荆州兵将,杨佺期担心他们反对。现在看来,这一点已经不必担心了。
不过杨佺期认为,要想成功,还需要得到殷仲堪的助力。殷仲堪之前便同桓玄不睦,桓玄此次又攫取其所辖四郡,殷仲堪定然也极为愤怒。自己邀请他起兵,他定会同意。就算他不愿意,只要他不从中作梗,那便也足够了。
于是乎杨佺期一面整顿兵马,同时派人去豫州下令,命庾楷集结兵马,这样可以确保能够有更大的胜算。另一方面,他写了亲笔信派自己的兄长杨广前往江陵,陈述利害,邀请殷仲堪一起出兵进攻桓玄。
殷仲堪颇为心动,但他也颇为疑惑。杨佺期和桓玄之间关系紧密,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和自己都要有渊源,怎地突然便要发兵攻打了?自己虽然早就想解决桓玄,消除他在荆州的影响,让自己能够真正成为荆州之主。但是桓玄之前和自己有密约,也做了保证。如今三家自己内斗起来,岂不是令司马道子坐收渔翁之利?
况且,这杨佺期之前的行为便令人不满,自己对他心存疑虑,不知道能否相信他。
殷仲堪的性格本就是犹豫多疑之人,面对这种重大的抉择,他显然更加的慎重,所以并没有给出答复,只说要考虑一番。
十余日后,见殷仲堪犹豫不决,得不到消息,杨佺期已经兵马集结完毕,即将出征,等不得太久。于是杨佺期便又派人前往,提出借道荆州的请求。从荆州进攻江州,可顺流而下,占据地利之便。另外,可以和豫州的庾楷一西一北形成夹击之势。否则的话,便只能从豫州绕道,自北向南进攻江州。但问题在于,江州有长江之险,从北往南进攻会面临诸多的难题。若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