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顾左右而言他。”
赵墨林自来徐州之后,行事肃然,一改往日作风。雷厉风行的风格已经为人所知。虽主管文教事务,但行事颇为严谨雷厉,颇有口碑。不久前,李徽设立监察院,负责稽核监察军政之事,第一个主官的人选便是赵墨林。赵墨林上任之后,很是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番稽查,挖出了不少隐患和漏洞,威望日增。
荀康已经熟悉了他的风格,所以并不在意他的口气。李徽自然也不在意。
但见荀康点头道:“墨林所言极是,我徐州衙门行事,当雷厉风行,不必废话。主公,诸位,今日之会由我发起,便由我主持。主公请坐,诸位请坐,荀某有大事要说。”
李徽点头,在公案后落座。众官员也纷纷在两侧案后跪坐。
荀康拱了拱手,沉声道:“诸位当已经知晓朝廷正在发生之事。所有的消息和情报,都以邸报的形式发出,每三日一份,诸位应该都已经了解了概况。这里,我补充一下昨日收到的情报,让诸位进一步的知晓。”
邸报是徐州分发重要信息的一种形式,是由徐州刺史衙署所辖部门,针对徐州内外发生的重大事务进行的一种通报制度。目的是让各地主官都及时了解当前的形式,快速传达信息。为此徐州利用修建好的水陆通道,建立了大量的驿站。
在场的主官当然都清楚目前大晋正在发生的事情。
“最新的消息是,朝廷兵马在江州夏口已经集结兵马七万余,战船近三百。桓玄的兵马也有五万,战船近两百。双方很快就要爆发大战。而豫章郡,司马尚之的兵马攻城受阻,双方呈现胶着之势。因为消息的滞后,此为四天前的消息,目前战况如何,不得而知。但今日我邀请诸位前来,是根据大势判断,做出有利于我徐州的行动来。简单而言,今日我们要讨论的大事便是,我徐州应不应该出兵的问题。”荀康沉声说道。
李徽挑了挑眉头,没有说话。原来荀康要讨论的是这件事。这倒也不让人意外。
近来,围绕着徐州是按兵不动还是乘机出兵的问题,内部颇有争论。有人认为,这是徐州的大好机会。朝廷兵马西进,和桓玄展开大战,这是干载难逢的好机会,不可错过。另一帮人认为,维持现状,坐山观虎斗最好。不必掺和进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