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庸就是他的一颗棋子,用来试探相权能不能从朱元璋手上分走皇权的。
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李善长能安然无事,或许是朱元璋念及旧情,加上李善长没有亲身参与。
不然坟头草都三米高了。
“今天的盐务改革,绝对是上上之策,诸位知不知道此法是谁想出来的?”信国公李善长笑着问道。
郑国公常茂哈哈大笑道:“我们就是一些武夫,怎么可能想得出来这样的国策,肯定是圣上想出来的咯。”
李善长看了一眼常茂,心说朱元璋要是能想出来这样的国策,这些年国库也不会没钱了。
接着他看向了徐达和汤和,徐达摇摇头说道:“我也是刚知道,此等策略,恐怕伯温在世才能想得出来吧。”
李善长嘴角一抽,好家伙,这是在内涵谁呢。
以前在朝堂上,他跟刘伯温都是文官的代表,他是淮西一脉的,刘伯温是浙东一脉的。
现在徐达这样说,岂不是说他李善长比不上刘伯温。
汤和则是摇摇头,几人的目光落在了李文忠身上。
李文忠苦笑道:“你们看我干嘛?我知道的跟你们一样多,九江那小子应该知道些什么,但他什么都不说,有什么问题你们可以去问九江。”
大家见李文忠不像是装出来的,也就没有多问,李善长随即就离开了。
毕竟几人都不怎么待见他。
“李叔、现在没有外人了,你就告诉侄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吧,不然拿了江宁县的售盐资格,我心里很慌。”常茂哭丧着脸说道。
常茂在年轻一辈中就是一个纨绔子弟,那是他装出来的,常遇春临死前告诫他,想要保住常家就要学会装傻充愣。
因为常遇春的功绩实在是太大了,即便他病逝,他的人脉也非常强大。
常遇春征战一生,只想儿孙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若是常茂表现优异,强大的人脉会把他扶到很高的位置。
更何况那时候女儿很快就是太子妃,迟早要成为皇后的 。
帝王家最忌惮外戚干政,到时候说不定会给常家招来灾祸。
(常遇春走的早,不知道自己女儿没几年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