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她“受宠”的第一次开始,元春就已经看明白了,贾琏代表着贾家的立场,她就必须端正立场。至于太妃那边,我一个女人,还能怎么地?
通过自身来影响贾琏乃至整个贾家,在元春看来太过荒唐,毫无可能。
既然如此,那就做好本职工作,让皇帝乘兴而来,尽兴而回。
而且元春对周皇后那边的态度,日渐亲近,没事就过去走走,陪着周皇后说说话。
嘴上啥都不说的承辉帝,对元春很满意,对贾琏也很满意。
这厮虽然喜欢搞事惹麻烦,但每次总能挠在承辉帝的痒处。
老子看这帮士绅不爽已经很久了,尤其是两江那帮欠钱是大爷的士绅。
联想到以前贾琏提过的建议,在商税上做文章,承辉帝打算搞一下商税试行,针对茶叶、瓷器、丝绸三样产品,加征出口税。
这就是皇帝这种生物,别人都是鼓励出口,他倒好,反过来了,你出口越多,我就要加税越多。等政策出来了,伱看两江、江西、福建、两广的商人闹不闹。
当然现在只是想想,没具体去做。
郧阳的官府体系实际上已经崩溃了,官员倒是好办一点,难的是吏。
一个基层官府,做事主要靠吏,你们想象一下,一个县有正规编制的人不到五个。
朱元璋玩的比较极端,搞了个极端的户籍制度。
也就是说,你父亲是杀猪的,你大概率也要去杀猪了。你是军户出身,如果不能科举翻身,一辈子就是军户了。最惨的就是那些贱籍,真就是只能一个行业做一辈子。
这种世袭的籍贯政策,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有极大的危害。好处嘛,就一个,节省成本。
只能说,小农出身的朱元璋+生产力+元朝的旧制度,催生出一个缝合怪。
大周朝基本继承了明朝的户籍制度,你没看错,就是这么东西,
郧阳府的小吏,死的死,跑的跑,想做事情真就是找不到人啊。
贾琏开启了以工代赈,从修桥铺路入手,组织度更高的士兵代替了吏的作用。同时对外张榜,本人暂行郧阳知府的权利,招募人手做事,一旦录用,有xx好处。要求,本地人,男性,熟悉情况,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