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李清招手:“没吃午饭吧?一起吃点。”
李清楞了一下,低头快速酝酿,抬手使劲揉了一下眼睛,承辉帝见他他没动,忍不住问:“李卿怎么了?”
李清用力的吸了一下鼻子,抬头时眼眶发红:“微臣只是在感慨,陛下依旧没变,还是那个体恤下臣的仁君。”
承辉帝愣了一下,李清已经跪地叩首:“礼不可废,微臣李清,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意识到自己刚才那种不太见外的举动发挥了作用,承辉帝暗暗得意了一下,缓缓起身道:“爱卿起来吧,朕饿了,等着动筷子。”
李清这才爬起来,坐在一边,陪着用膳。吃饭的时候没说话,因为这是在宫里,食不言。免得给起居郎记一笔,陛下与李如水边吃边谈。
当下的人倒是没啥,后来的人要是脑子轴,搞不好就来一句评语“不合礼。”
古人就是这样,皇帝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下面的臣子们就会要求皇帝如何如何,因为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下面的人会盯着皇帝找毛病的,即便当下的人对皇帝无可奈何,后来人则会在史书上很不客气的点评,xx是个昏君,要上个恶谥。
这就是所谓的身后名!也是皇帝对国家负责任的一种体现。
只有权利和责任分清楚了,才有谈利益的余地。
这大概就是东大与西方在体制上最大的区别,凡事总能找到责任人。
而西方呢,真正的权利拥有者,在确立体制结构的时候,就被无责任化了。
今天这一幕,起居郎会如何记录呢?
【帝赐三辅李如水同食,李如水大礼谢恩。】
一顿饭吃的很快,吃完拿毛巾擦嘴后,承辉帝起身时,李清也随后跟上,君臣二人在大殿内踱步。
这时候起居郎没跟着了,承辉帝才开口:“陕甘如何?宁卿如何?”
这话问的很含蓄,事先有准备的李清,回答的也很有水平:“陛下秉政以来,各法深得民心,推行顺利,陕甘百姓无不称颂,圣君在朝。宁大人至长安,并无怨言,只是再三表示,陛下之仁,远超历代仁君,厚恩无以为报。”
承辉帝听了,直接略过前面一段话,毕竟所谓的民心,他能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