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面包牛奶,喝不到西京城的胡辣汤。
送完女儿,方明华就要忙自己的事,先开车去了一趟ashley press出版社和黛米谈了一会工作。
ashley press出版社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早已摆脱当初快要倒闭的窘境,在美国出版界赫赫有名,以《哈利波特》系列赚盆满钵满。
虽然规模没法和西蒙和舒斯特、企鹅兰登这些巨头相比,但它有它的独特之处。
和中国最大的民营出版公司盛世图书签署战略联盟,
这几年,陆续出版了四十多部当代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如《钢的琴》《废都》《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活着》等,成为美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一个窗口。
同时和欧洲一些著名出版社积极展开合作,将这些小说的法文版、德文版等介绍到欧洲以及拉美大陆去。
对于这一点,方明华很满意。
赚不赚到钱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进行中国的文化输出。
“下一步,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严肃文学,可以像类型文学,譬如中国的青春文学、科幻小说,优秀作品都可以出版。”
“明华先生,中国有青春文学吗?”黛米问道。
我!……
方明华简直无语。
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出现了两部很著名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即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和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
刘易斯的幻想小说《纳尼亚传奇》和1967年辛顿出版的小说《局外人》更成为青少年文学的典型代表。20世纪60年代,文学开始确立“30岁以下青年一代”的读者概念。这个时期的未成年文学,也就是青少年文学,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别。
1969年的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1967年的《钟罩》、1970年的《保佑野兽和孩子们》涉及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的畅销让“青春文学”这一概念逐渐被广大读者接受。
但是,在中国的50年代,也有自己的青春文学啊。
就是王濛那本《青春万岁》!
算了,懒得给黛米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