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不能等了,否则局势只会越来越恶化,最终无力回天。
“明中期后,政府的财政危机逐渐加重。”
“洪武年间,夏秋二税米2473万石,麦471万石。”
“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赋役不均,人口流动,地方官吏隐匿赋税,朝廷每年公征米2216万石,麦462万余石。”
“到嘉靖后,税收下降到米1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
“税收大幅下降,但朝廷的财政支出却与日俱增。”
“特别是在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鞑靼进逼北京。”
“朝廷因此增加了很多士兵人数,从而导致军费大增。”
“据户部统计,嘉靖三十年,各边饷银达525万两,修边赈济等所需要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余两。”
“而当时正税、加派、余盐贩卖,加上其他搜刮,总共才900余万两,差了一大截。”
“据户部统计,隆庆元年底,太仓只剩下银子130万两。”
“而应该支付的官员和将士的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
“以当时的现银来计算,只够三个月的开支。”
“京仓存粮,也只是够支付在京官军两年的月粮。”
“用银子的地方很多,但国库的银子远远不够,这足以说明朝廷的财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
“此时在北方,蒙古、女真时常入寇边塞,在南方经常有叛乱发生。”
“黄河数次决堤,动辄淹没数十个县区,这需要大量的赈灾银。”
张居正:大明财政已经严重入不敷出,要是再不改革增加财政收入,大明江山将要分崩离析。
朝廷税收日渐减少,可朝廷必要的支出却与日俱增。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士绅阶级的土地收不上来赋税,导致朝廷的收入急剧降低。
朝廷收入是减少了,可支出却不见减少。
相反,内忧和外患双重加剧下,使得财政支出大幅增多。
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再不想办法开源节流,朝廷将陷入无钱可用的危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