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身上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脉,天生就适合战斗。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身上流淌着尚武的血液。
“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出任治礼郎的高士廉对年幼的李世民极为器重,主动将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
“其外甥长孙无忌此后也成为大唐的开国功臣,而高士廉自身在玄武门之变中协助李世民夺得了政权。”
高士廉:当初我一眼就看出皇上长大后有大出息,这才果断的把外甥女嫁给皇上,现在看来,我的眼光果然没错。
他当初就有听说李家老二聪明伶俐,后来亲眼看到时,就断定李家老二贵不可言。
再根据当时动乱的环境考虑,他猜测李家老二一定可以建功立业,闯出一番大名堂。
也正因此,他当即就存了拉拢李家老二的心思。
他不仅把外甥女许配给李家老二,更是把外甥长孙无忌也一并介绍给李家老二。
后来随着李家老二一路成长,他越发发现自己的决定有多么正确。
“李世民在史书上第一次展露头角时才十六岁。”
“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表叔隋炀帝巡游北塞,被突厥可汗率其数十万围困在了雁门。”
“隋炀帝慌了,眼睛都哭肿了,赶紧发通知号召天下勇士前来勤王。”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十六岁的热血少年李世民果断从军,响应招募前去救援。”
“将要出发时,李世民向将军云定兴献策,布置疑兵阵容以震慑击退敌方。”
“李世民:一定要携带旗鼓来设置疑兵,再说始毕可汗全国的军队敢于包围天子,必定是认为国家仓猝之间无人救援。”
“李世民:我们张大军容,让军旗连绵数十里,夜晚就让钲和鼓声互相呼应,胡虏必定认为救兵已大军云集,就会望军队扬起的尘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话,敌众我寡,他们全军来战,我们必不能应付。”
“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第一次上战场就能提出这样的妙计很了不起了。”
“隋炀帝最终能摆脱雁门之围,和李世民的妙计没啥大关系。”
“不过从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