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34章 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8/14)
醒。”

    “康熙末年,政务松弛、积弊丛生,在两次废黜太子之后,争夺皇位的斗争也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而清朝历史上曾经两次上演的少主重臣政治格局,更让雍正皇帝对内阁或议政王大臣会议心有余悸。”

    “终于,在西北军情刻不容缓之时,能够帮助皇帝总揽军权的军机处,成为雍正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在创设了军机处得以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种能够将更多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工具,也就是奏折。”

    张廷玉:奏折也并非是当今皇上首创的,而是先皇康熙年间才开始有的。

    他对奏折制度非常了解,清楚地知道康熙皇帝之所以采用奏折,就是因为奏折具有快捷和保密的最大特点。

    因为以往,大臣向皇帝奏事进言,所用题本都是层层机构递转。

    而中间又经过写提要、票签等等环节,所以容易泄密,速度又慢。

    而奏折是大臣本人亲笔书写,派专人送到皇宫,由太监把奏折直接送到皇帝的御案上。

    中间没有任何环节,时间快,而且很保密。

    据他所知,最早的奏折是内务府包衣出身的李煦在康熙三十二年上奏的。

    在八旗制度之中,内务府包衣属于皇帝私人的奴才,而奴才与主子之间的通信也可以被视为皇帝的家信。

    事实上,李煦最初十余年来的密折之中,都是关于雨水、收成、物价等当地的琐事,并无机密性可言。

    但在密折之上,康熙皇帝还是用朱砂笔作了批语,叮嘱李煦奏折之事不可让他人知道。

    他明白康熙皇帝之所以大搞奏折制度,主要是因为对地方官员和朝中汉族大臣还不是很放心。

    如此一来,康熙皇帝可以通过奏折制度让一些心腹大臣在地方上监视地方的动向,监视地方上士大夫的活动,监视其他的官员。

    “公元1722年,雍正皇帝即位之后,立刻下令,将有权进呈奏折的官员品级扩大到五品。”

    “京内外官员,无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幸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可以上奏折言事。”

    “在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