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了广方言馆,其后湖北、新疆、台湾、广州都设立了各种新式学校。”
“同时,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与天津武备学堂的设立,则成为中华最早培养军事人才的军事院校的前身。”
“1872年,经过十年的酝酿,清政府决定分四年、每年三十名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由中国第一位留学生、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带领。”
“这些学生分别在政法、工科、矿学、化学等专业就读,其中詹天佑等人学成。”
“地方大员中,有船政大臣沈葆桢选派学生赴英、法学习的举动。”
“沈葆桢调任两江总督后,丁日昌等继任大臣继续了这项事业。”
“这批留法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日后海军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同文馆、上海机器制造局翻译馆、江南制造局等机构开始大量翻译西方著作。”
“从此,西方政法、军事、工程、科学、历史等著作进入中国。”
“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比早期林则徐、魏源时代有了更直接的媒介,也有了更多近距离感知西方的机会。”
“1875年,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有着深厚的个人关系的郭嵩焘,成为了大清帝国第一任驻英国公使,清政府在处理与外国列强的关系方面貌似终于走上正轨。”
“但从19世纪起,西方各国已经逐步建立起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法体系,对于刚刚经历了十几年变革之路的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们来说,却依然十分陌生。”
郭嵩焘郁闷的摇了摇头,一想到大家反对他的著作顿时头疼不已。
在1860到1880年代,大清能够走向世界的人很少,而他成为最幸运的一个。
他虽说是大清帝国第一任驻英国公使,但实际上他这个公使驻了好几个欧洲国家。
大清帝国派往欧洲的公使之所以这么少,倒不是说清政府没有钱。
而是因为没有事情,清政府和欧洲各国家交流极少,也就没有必要在每一个欧洲国家设立大使馆。
他作为最早一批出使的公使,清政府每天都要求他写日记,在欧洲见到什么遇到什么都要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