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日记里面描写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描写得那么仔细。
后来他任期结束回到大清帝国,这时候洋务运动都已经搞了二十几年了。
结果他把日记一出版,一下子遭到了普遍性的反对,满朝文武斥责他崇洋媚外。
他好心好意的出书,想着让国人多多了解西方的情况,却落得这么一个下场,让他一直郁闷不已。
“在洋务运动这段时间抑郁而终的清朝官员不只郭嵩焘一人,他们的亡故都多多少少与和西方不可避免的接触与碰撞有着必然的联系。”
“胡林翼,道光年进士,他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被称为中兴名臣。”
“从朝廷的角度说,胡林翼有能力、有功绩、有忠心。”
“即便是这样一个能臣,当他看到洋火轮在长江中逆流飞速前进时,心中仍然会产生对洋人莫可名状的恐惧,很快就在忧惧中病逝了。”
“而曾国藩却截然不同,他于1862年在安庆制造了一艘新式轮船,但试航的时候却遭到失败。”
“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气馁,他更加坚定地要求,解开制造舰船和枪炮的秘诀,以求打破洋人对先进火器技术的垄断。”
“然而,像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当时却凤毛麟角。”
“在洋务重臣的内部,看待西方文明的态度尚且差异巨大。”
“而在更多官员心中,不愿学习、不想改变,更成为一种可怕的历史惯性。”
“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便处于自我体系的溃散中。”
“调整心态、推进自强的速度,似乎一直都赶不上在与外国文明对抗的失败中而引发的自我崩溃的速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给整个大清国以重创,这使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洋务运动的努力看起来如镜花水月,收效甚微。”
李世民:一个落后文明想要学习一个先进文明,肯定不会那么容易,遇到的阻力必然极大。
大部分清朝官员不愿意学习西方的东西,他身为大唐皇帝很清楚他们的心思。
即便是他要在大唐内部进行改革,也会遭到很多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