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杀。”
“然而到达冀州后,袁绍已经取代了韩馥的职位,见荀彧到来待之为上宾。”
“荀彧的弟弟和同乡郭图等人都收到袁绍的委任,但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于是191年投奔了曹操,这一年荀彧29岁。”
“曹操非常高兴的说,你就是我的谋士张良。”
“公元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杨坚:荀彧足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两人都是辅佐国家朝政的经世大才。
他熟读陈寿的《三国志》,其中有重点提到对荀彧的评价。
陈寿说道,荀彧清高优秀,通达文雅,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
然而对人对事的洞察和预见能力都有所不足,使得荀彧振兴汉室的志向未能充分实现。
虽然陈寿对荀彧的评价趋于正面,但他并不认可陈寿对荀彧的评价。
在他看来,荀彧为了匡扶汉室,辅佐曹操称霸北方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目的是在天下大乱之时延续汉室宗庙,并非不知道曹操的志向。
曹操既然成就霸业,就必然不会再满足当一个小小的汉臣。
而荀彧阻挠曹操晋爵魏公,肯定会被曹操所不满。
最终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荀彧亡身殉节,以对后世彰显自己对汉室的忠心。
他考察过荀彧的举动,为曹操建言献策,匡扶汉室,挽救国家于危难。
他非常明白,荀彧的本意,是为了解救百姓于水火。
但最后董昭劝进曹操晋爵为魏公,荀彧劝阻,最终招致死亡。
他认为对于荀彧的操行,不能求全责备。
毕竟荀彧秉承忠义,只是事情的成败,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荀彧的才略虽然足以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曹操势力强盛,荀彧无力纠正曹操的做法,唯有杀身成仁以彰忠义。
“194年,曹操东征徐州陶谦,委任荀彧主持留事宜。”
“这时陈宫、张邈等人趁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
“而兖州诸城皆响应陈宫等人,荀彧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来援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