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
“他大量采集民间药方,进行认真研究。”
“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
“有一次张仲景听说襄阳城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背疮很有经验。”
“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
“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
李时珍: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这不仅是对他高超医术的高度褒扬,更是对他医者仁心的由衷称赞。
要被推崇为圣人,这个标准还是非常高的。
圣人并非什么人都能当得,仅仅有卓越的贡献还不够,更要有医者仁心,心系百姓。
在医德医风上,张仲景为后世医者树立了典范,他的善德善心善行被世人铭记。
在东汉末年乱世,张仲景舍弃功名,历经万千磨难,写就《伤寒杂病论》。
这本活人书拯救无数百姓性命,甚至可以说拯救了中华医学文明。
《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共分十六卷,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把中医的临床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后世的医者更加将其中的三百多个药方称为经方,这些经方也从此成为医家用药的标准。
张仲景坐堂行医,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患者,遇到了各种疑难杂症。
在为病人医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大量采集民间药方,进行认真研究探索,医术也更为精湛。
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诊断实例,提出了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信息和症状,通过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可做到精准治疗,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伤寒杂病论》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