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了《西厢记》写作。”
“王实甫回家乡时已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学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创作和学习。”
“他勤奋地钻研各类文学和历史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
“1237年终于完成了《西厢记》,《西厢记》在杂剧界一炮而红。”
“王实甫晚年一直热衷于文学创作,公元1336年积劳成疾去世,享年77岁。”
“王实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各种文体,包括诗、词、曲、文言小说等。”
罗贯中:《西厢记》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王实甫因此而名垂青史也是必然的。
王实甫是元代杂剧作家,当时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堪称一代文豪也不为过。
历史上对王实甫的记载不是很多,但是却可以从王实甫的作品中看到王实甫的思想。
王实甫最著名的剧作就是《西厢记》,这是一部无论是语言、思想、故事情节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当高艺术水准的杂剧。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成功的塑造了书生张君瑞这样一个人,有人说其实张生就是王实甫的写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张生与王实甫同样是文人出身,张生在《西厢记》中以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出现。
而不是一个强大的武将,这是与王实甫的身份相关的。
王实甫也是一位文人,相同的身份使得王实甫写作起来更加的能够得心应手。
其实纵观很多作家的写作过程,其作品中大都是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更是融进了自己的喜恶。
所以作家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所以可以说张生的身上有王实甫的影子。
从王实甫与张生的个人经历来看,王实甫曾经从县令做起一直做到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这样一个高官却因为与当时的某个官员不和而辞职回家,可见其对于仕途并不是非常热衷的。
相比于自己的个人情感,王实甫的取向是宁愿尊重自己的感情,这与张生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在《西厢记》中,张生也是一位对仕途并没有多大热情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