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破、同归于尽的办法,彻底从法统上解除冯太后的执政资格。
决心不可谓不大,只是以侄禅叔太过惊世骇俗,招致朝野群臣强烈反对。
献文帝仍不罢休,为示抵抗之意,转而把皇位传给太子拓跋宏,自己做太上皇。
当时献文帝才十七岁,创下最年轻的太上皇纪录。
宫中本来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帝后政治关系,因为献文帝的鲁莽操作终于悲剧性地走向激化。
冯太后不得不出手夺回大权,献文帝后来在二十二岁的盛年去世。
献文帝死时孝文帝拓跋宏才九岁,无法秉政,冯太后再度临朝听政。
冯太后并没有因为献文帝数年来不断作妖而心态失衡,不去搞政治报复和大屠杀,而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治国理政上。
执政期间,冯太后推动了两项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三长制和均田制。
立新意味着破旧,三长制对应的老制度是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是一种基层户籍管理制度,基层社会由所谓的宗主进行管理。
宗主,有的是以血缘为纽带聚集起来的大宗族的族长,有的是一乡一地的豪强。
豪强管理乡里,最大问题是隐藏户口、截流赋税,与国家争利。
三长制的大意是立党、里、邻三长,取代旧有的宗主。
由三长负责检查核定户口,组织乡里基层的赋税徭役兵员征发工作。
新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吸食民脂民膏的豪强集团被斩断触角,国家收入增加,老百姓也能减轻负担。
均田制改革的性质,与三长制类似。
从本质上看,都是改革胡人部族式政权弊病,效法中原汉人王朝体制模式,从历史潮流上看无疑是进步的。
但任何深层次的改革,都会遭遇两大阻力。
其一,都会触动旧有利益群体反对,甚至引发政治反抗。
其二,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主推者甚至有生之年都不一定看到效果,有可能会遭受长时间质疑与非议。
冯太后推行改革的治绩,远远没有开疆拓土那般耀眼吸睛,在大众印象中甚至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冯太后以一介女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