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场上实现自己济世救民的抱负。
可是没想到他的官职远远低于他的期望,一个州祭酒能干什么?
要知道他的曾祖父曾担任晋国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外祖父是东晋名士孟嘉,都是显赫之人,相比之下他的官职实在低微。
更令他难受的是,官场风气恶劣,等级制度森严。
陶渊明官职低,处处要看人脸色、听人驱使,做得十分抑郁。
同时官场中人擅长阿谀奉承,而他性格耿直,显得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他的性格,可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中并不吃香。
做官没多久,他就得罪了上司、惹恼了同僚,一气之下辞去官职。
在家里待了两三年,陶渊明再次萌生做官的心思。
他想着也许找一个开明的上司,情况会好很多,于是投奔到桓玄那里。
不料在桓玄那里工作没多久,就发现桓玄有谋逆之心。
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陶渊明害怕受到牵连,借着为母亲奔丧的机会再次辞官。
辞官后陶渊明归隐田园,每日带着妻儿种豆除草,生活安稳惬意。
他虽身在田园,却时刻关注着外面的局势。
得知桓玄叛军被刘裕打败,欢欢喜喜地跑去刘裕那里,献计献策营救被桓玄挟持的皇帝。
皇帝被救后,陶渊明自认为立下大功。
论功行赏时却只得了个参谋的职务,不由得十分气闷。
但还是抱着极大的希望走马上任,他希望能够得到刘裕的赏识。
可惜官场争斗远比他想象的残酷,每天都过得非常抑郁。
结果只做了几个月的官,再次提交辞职报告。
仅仅过了一年,陶渊明又因为生活窘迫第四次入仕。
这次他选择投靠刘敬宣,没多久,刘敬宣和刘裕的矛盾加剧。
陶渊明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再次被迫辞职。
辞官后没了收入,一家老小面临断粮的绝境。
陶渊明万般无奈,在祖父的举荐下担任彭泽县令。
可惜这次又遭到沉重打击,仅做了两个多月的官。
从此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