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484章 边塞诗人高适(5/8)
,辗转飘零多年一事无成。

    仕途无望的他只好回到宋城,过着耕读的生活,直到26岁时投身行伍。

    彼时大唐与契丹在边境大战,高适闻讯一路从宋城出发,到第二年秋天才抵达战场。

    他投奔信安王后不受赏识,无奈之下在幽州节度使手下当了幕僚,却只干了2年跑腿打杂的活。

    没办法,从军无禄的高适再度收拾起行囊,南下向着宋城方向返回。

    高适是一个有实干精神的人,否则也不可能打杂两年之久,但同时又胸怀大志。

    而且即便离开幽州节度使幕府,高适也不像李白那样故作姿态,辞行后就默默地走了。

    32岁的高适再到长安,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没想到落榜了。

    但他也不懊恼,反而认真总结了唐朝与契丹作战失利的原因,写出了著名的《燕歌行》。

    从三十几岁到四十几岁,高适除了与李白杜甫短暂交游外,几乎都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他的的确确非常穷,可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自己,这种精神在文人当中极为宝贵。

    事实果然如高适所愿,与董庭兰相别10年后,这颗沧海遗珠终于熠熠生辉。

    高适在不惑之年曾如此感叹过,现在总算不必羡慕别人,自己也捧上国家饭碗了。

    封丘县令为不入流的九品小官,李白、杜甫这样的人肯定看不上。

    可年近50的高适不一样,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踏踏实实地将封丘县治理得很好。

    可惜,玄宗晚年逐渐昏聩,上行下效弄得民不聊生。

    在封丘干了3年以后,人轻言微的高适受不了了,十分失望地递交辞呈。

    他原本以为这就是自己事业的终结,没想到有人将他的努力看在眼里,生命中的伯乐终于出现了。

    唐天宝十三年,50岁的高适得到了梁丘举荐,被名将哥舒翰看中前往河西。

    哥舒翰非常仰慕高适的文才,尤其是看完他写的《燕歌行》后,认为他在军事方面也十分有才华。

    搞军事的人需要实干精神,哥舒翰也欣赏高适在封丘县的作为,他觉得如今这样的人实在不多。

    于是,哥舒翰不断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