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赦免出狱,被贬至广东蛮荒之地,政治生命几乎可说是宣告结束。
监牢的悲哀,被贬的酸楚,刘长卿只能以作诗抒发愁闷。
彼时的他是复杂的,一边感叹时运不济,一边又渴望再被任用一展抱负。
在去广东途中,刘长卿遇到了从夜郎折返的李白,短暂的相逢为刘长卿带来一丝慰藉。
广东两年后,刘长卿遇赦北归,被朝廷安排在浙西任上。
五年后任满,被调回京,之后入淮南幕府,过了一段相对平稳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大历九年,年近半百的刘长卿因为得罪郭子仪的女婿吴仲孺。
再次被人诬告贪污,涉贪金额二十万贯,金额巨大,依律当斩。
幸好朝廷派去的监察御史苗伾救了他,最终被判罚去睦州任司马。
司马,从来便是闲职,此时刘长卿对官场的起伏已然看淡。
可刘长卿显然并不甘心,两段冤情,足足十六年,占据一半仕宦生涯。
刘长卿的第三层愁,便是逐臣无用之苦。
56岁的刘长卿时来运转,出任随州刺史,四品官员,掌权一方。
可偏偏没过几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
随州被叛臣李希烈攻占,刘长卿逃到江东避难,在淮南节度使杜亚的幕府中打杂。
此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待在扬州,直至病故。
漂泊半生,蒙冤十余年,却依然没有个善终,刘长卿的第四层愁则是碌碌无为之痛。
晚年的刘长卿回首一生,诗歌中自然带上了一种萧疏、冷落、忧伤的情调。
他收起了锋芒,在山水之中忘却人间苦患,不断创作出大量的山水之作。
灰暗冷漠的色调,清空幽寂的气质,轻淡虚净的性态,是刘长卿笔下的显著风貌。
回过头来,再看刘长卿的诗,半生零落漂泊为仕途所累。
或许,埋藏在刘长卿心中最深处的执着,来自于对故土的怀念。(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