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纳兰性德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顺天乡试的主考官正是清代名臣、著名学者徐乾学。”
“第二年春天,纳兰性德参加科举会试,再一次中第。”
“如果接下来殿试顺利,他将会是18岁的进士。”
“要知道,清朝开国之初,满洲进士本来就少,不到20岁就能中进士的满洲人更是少之又少。”
“纳兰性德本以为自己很快将名满京城,然而,正在这时,他病倒了,不得不放弃殿试。”
“未能成为18岁的进士,纳兰性德的内心是懊恼的。”
“然而,他的父亲明珠却不以为然,明珠劝性德好好养病。”
“如果非要考进士,三年后再补殿试就行了。”
“当然,明珠之所以如此看得开,那是因为他是兵部尚书、朝堂新贵,他的儿子不一定要走科举这条路。”
“三年后,也就是康熙十五年春天,纳兰性德入宫补殿试。”
“他的试卷在当年300多位贡士中名列第10名,也就是二甲第七名,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纳兰性德归来,明珠大摆宴席庆贺。”
“当时,三藩之乱正酣,因索额图最初不支持削藩,明珠逐渐得到康熙的信任。”
“康熙听闻新科进士里面有明珠之子,特地派人送来赏赐。”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纳兰性德进入康熙的视线。”
“纳兰性德虽然出自满洲正黄旗,但他骨子里已经认可了汉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规则。”
“他很想踏踏实实做学问,凭借自己的学识修身齐家治国。”
““为此,他还特地拜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徐乾学为师。”
“为了能够更好地讨教学问,纳兰性德几乎每天都骑马来到徐乾学家中,废寝忘食,日日请教。””
曹雪芹:在徐乾学的影响下,纳兰性德发现宋、元、明时代的很多书籍都存在许多损毁和错误,这极度影响了后世的知识传播。
于是,纳兰性德立即着手汇编一部儒学丛书,不久后,一部由纳兰性德编纂的《通志堂经解》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