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才能之高,李牧得到的权力也不小。”
“在驻守边关的时候,边关地区官员的任免权以及经济大权都在李牧手中。”
“因为带兵打仗,李牧的兵权也不小,主要体现在兵力数目上。”
“李牧才高还手握这么多权力,可以说已经大到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的地步了。”
“如此将才,如果是遇到贤明的君主,自然是不用担心什么,但是偏偏赵国的朝堂昏聩权臣当道。”
“虽然也有廉颇和蔺相如这样的良臣,但是最终都是权臣的牺牲品。”
“李牧自然也不例外,如此将才,又不懂得隐藏锋芒。”
“朝堂奸臣心生嫉妒,在国君面前说尽谗言,让国君猜疑李牧,最终李牧还是被杀害了。”
“如果李牧只是一个才高权大但性格圆滑的人,能够和朝堂上的权臣有所交际的话,或许他也不会遭到杀身之祸。”
苏轼:李牧,乃是镇戍赵国北方门户的大将。
常年驻守在代和雁门两地,负责防御游牧北方的匈奴。
李牧作为戍边大将军,握有很大的权柄。
其一,李牧拥有任命下属官吏的自主权;
其二,李牧拥有当地商业税的征收权并能将之充作军费。
因此李牧对手下将士给予甚为丰厚的待遇,能够日击数牛飨士。
李牧奉行消极防御的守备战略,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求军队严格训练。
谨慎使用烽火,充分发挥侦察的作用。
匈奴进犯时固守堡垒,不准主动迎战。
李牧的避而不战引得匈奴方面的嘲笑,赵孝成王也认为李牧生性胆怯,不敢与匈奴决战。
赵孝成王曾责备李牧调整既定战略,但后者不置可否,遂被恼羞成怒的赵王直接罢免。
令赵孝成王始料未及的是,改换了帅位的赵国北部边军在匈奴来犯时主动出击,却屡败屡战。
不仅造成了人员的较大伤亡,还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北部农业生产的稳定。
不得已之下,赵孝成王延请李牧重新出山操持北部军务。
李牧在一番回绝后走马上任,并恢复了原来的坚守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