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就离开了,不跟他们说一下劝降的事?”诸葛亮有些疑惑的向杨纪询问道,他记得杨纪过来的理由之一就是为了让孙策和周瑜劝降孙吴残部。
结果,到了现在,居然只是跟孙策和周瑜说了几句话,半点劝降的话都没有说出来,难道杨纪对于这个有了其他想法?
“你现在也见过他们二人了,你觉得以他们的为人会顺从我们的意愿,去劝降那些人吗?”杨纪向诸葛亮反问道。
诸葛亮回忆了一下自己对于那两人的印象,明白了杨纪为什么当场跟周瑜孙策二人说这个事情了。
“如果只有孙伯符一个人的话,他是不会同意这件事的,但是如果多了一个更加理性的周公瑾的话,孙伯符很有可能被周公瑾说服同意这件事。”诸葛亮缓缓说道。
“果然,你以前说的自己不懂人心,其实是在诓骗其他人吧?”诸葛亮有些感慨的说道,难怪政务厅那些人在说到陈曦杨纪二人的略懂和不懂的时候,会是那种表情了。
对于诸葛亮的感叹,杨纪没有发表任何的看法,他此时正在疑惑自己的意思是诸葛亮说的那样,让周瑜去劝说孙策吗?
好像并不是,他之前说这话的意思是——以孙策的头铁,再加上周瑜对孙策的纵容,让他们两人去劝降孙吴残部已经不可能了,现在该是是时候准备动用大军,让孙吴残部的人认清现在谁才是正确了。
不过,诸葛亮的这个解读好像也不错啊,以周瑜的理性说不定真的能说服孙策去劝降那些人呢。
而且从后文来看,这个世界中的孙策貌似对于争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在刘表死后,他之所以会走上那条路,貌似是因为背负起了众人的意志,尤其是周瑜的理想与愿望。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无论孙策和周瑜如何选择,杨纪都会让那些心怀侥幸之人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差距,让他们认识到什么叫做强者的余裕。
“好了,不说这些没用的了,文儒那边终于空出手来接收这些俘虏了,我们也是时候出兵寿春了,也不知道那边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杨纪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说道。
“不等周公瑾说服孙伯符了吗?”诸葛亮有些差异的说道,然后就自顾自的反应了过来,“我明白了,你这是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