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东林与三党不同,身处南京的焦竑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评论则是从研究者方向出发,他对于此书的反应甚至比其他人更激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讲的政治制度变化对于焦竑来说不算多难的议题,这本书读起来对他来说也略失浅显。
但其领导的研究方向却是让焦竑眼前一亮。
焦竑在《金陵丛谈》上激动地发表文章,直接用大白话写出《论历代政治得失与制度史学》:
“几年前,王建阳说,研究历史,不能只看古书,还要从中看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但能懂的人不多,我也不太明白……”
“直到看见《政治得失》这本书,真是个好榜样。”
“对于未曾看过此书的读者,我不得不做一番介绍,此书内容其实讲的是中国历代政治制度怎么变改的……不像以前的史学家,只关注皇帝、将军和打仗,他讨论的执行仅是制度一条。”
“就这一条,却写了洋洋洒洒十万字,纵横古今。”
“而且非但不让人觉得啰嗦,反而许多学者以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些地方讲得过于简单……”
“在我看来这也不算坏事,这些简单的地方,正是以后研究制度史的学者可以深入思考的地方。只要把他们觉得不够的地方补充一下,就能写出新的制度研究……”
“它不仅让其他学者有更多可以研究的东西,还给过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和依据。”
“以前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好坏,总是从道德上判断。但做制度史研究,方可以真正看出这个人在建立制度时做了什么贡献。”
“比如以前认为是暴君的人,如果看看他建立的制度,可能会发现他之所以被认为残暴,是因为他在建立制度过程中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得罪了文官,所以留下了残暴的名声。”
“还有一些我们认为是好君主的人,从制度史的角度看,他们把政治制度变得太宽松,导致有权势的家族崛起,为以后的混乱埋下了隐患。”
“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即使不研究制度史的人,按照传统的方法研究皇帝和将军是好是坏、仁慈还是残忍,也能看到更多方面……”
“有些表面上看起来不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