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清话事人 > 282 征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2/7)
于过于宽仁,被百姓怀疑是不是傻?

    古人早就说了:

    地方官可能会玩一玩金融手段,少收实物米,多收现银。

    不怕俘虏们不卖力,旁边有鞭子和钢刀呢。干活效率比江宁籍工人高多了。

    里外里一折腾,又是扒下一层血淋淋的皮。

    伙计只管称量登记百姓的交粮数量。按日拿工钱,每日4钱银子,包三餐,待遇不错。

    一队空船,行驶在吴淞江上。

    另外,清廷会玩金融,吴王不会玩金融,吴王只收稻米。

    “是。”

    清朝,江南的水稻亩产量大致是450斤。

    但我大清自有国情。

    听起来这比例似乎也还行,属于可承受的负担。家里种过田的人都懂!

    “交皇粮喽。”

    乾隆时期,

    吴王大概征收每亩地收成的七分之一不到。

    李郁基于大清国情、民众心理、还有历史实情敲定的这个数字。

    这种奇怪的搭配方式是李郁的发明。

    船头发号施令的是经济大臣麾下的一名文书,站在他旁边的是一名临时征调而来的商铺伙计。

    更有甚者,只能从米铺子换来铜钱。

    如果全部折算成银子的话,相当于对于每亩地征收7钱3分银子,外加徭银2钱1分,总计每亩交银9钱4分。

    9钱4分,大致相当于每亩地收入的九分之一。

    2个月前,

    李郁就开始布置此事,要求每亩田交纳60斤稻米。

    然后官府宣布只收银子。农夫们就必须去钱庄拿铜钱换银子,再被扒一层皮。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要是只收30斤,百姓会害怕的。要么怀疑李郁脑子进水,要么觉得李郁的路肯定走不远。

    这其中的逻辑看似荒诞,实则很合理!

    ……

    村公所按照之前厘定的田亩数量,给每户下发了加盖红章的一张执照:民户交粮凭证。

    还挨家挨户的通知:

    届时锣一响,船一到,自己麻溜地去交粮。

    当场交,当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