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郁明显察觉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漫山遍野的茶树。
皖南和赣北都在搞“改稻为茶”,他们准备在 1年内增加 15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
据说,
多山地形的徽州府全境种茶,人人种茶。
……
李郁对此默然~毕竟当初要求扩大茶叶、桑树种植面积的是自己!
商业部指定的目标是:
2年,出口金额翻一倍, 3年,再翻一倍。一定要让伦敦东区的普通工人也能喝的起东方茶叶~
目标激进了点,可出发点是好的。
一旦成功,帝国的国力将持续暴涨。这样做的风险也很大,扩大了粮食缺口。
主要是太急。
假如花 50年达成这个目标,风险就很低很低。
但李郁不想等,不敢等。
他既不相信后代的智慧,也不相信自己会输。
……
工业部直属的马鞍山重工和大冶重工一年 25万支燧发枪、 2500门加农炮的产能,就是自己孤注一掷最大的底气。
如果两大重工专注军工的话,一年, 50万支燧发枪的产量打底。
乾隆搞小规模精锐,是因为他既不敢搞全面动员,也没那个工业实力搞全面动员。
自己不一样、
自己既有全面动员的胆量,也有全面动员的工业实力。
目前,陆军规模不大,一来是没必要,二来是适度低调。
帝国需要为浴火重生的小农经济、快速扩张的殖民地、节节攀升的工业革命、还有迅猛扩张的茶丝瓷贸易,夯实基础,立下规矩。
这四样,提炼成 2个字,就是——国力。
……
如果周边局势有变的话,
可以以现有的主力军团为框架,以三大重工为后盾,以充裕的国库为支撑,在半年之内拉出 50万陆军。
坦率的讲,
李郁认为除了罗刹,其他无一国能有此陆上威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