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周边则用细密的皮线缝合,形状酷似两片舒适的枕头。为了使马鞍更加稳固地固定在马背上,人们还巧妙地设计了三条带子,分别绑在马的腹部、胸部和臀部。
相传这是北方戎狄民族在长期骑马实践中发明出来的。他们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骑马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马背上垫上一些东西,发现这样可以减轻疲劳,提高骑行舒适度。后来,这个实用的发明传到了赵国,赵武灵王借鉴并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也就是学习和借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技巧,这一改革极大地提升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随着赵武灵王的改革,马鞍也逐渐传入秦国。秦国的军队对马鞍的运用更是达到了极致。在秦国的军法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车骑之将,军马不具、鞍勒不备者,诛。”由此可见,秦国对马鞍的重视程度。有了马鞍,骑兵们可以更加舒适地长时间骑行,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秦、赵、燕等国的军队中,成规模的骑兵开始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鞍的发明和普及。
但在后世看来,此物与其说是马鞍,不如说是可供骑乘的鞍垫,或者叫“低鞍”。低鞍可以折叠,不用的时候折叠起来,轻便倒是轻便,但还是不够先进。
看着蒙恬牵着的骝驹,嬴政一下发现了其中的区别。只见马背上加了一个木头所制物件,外包皮革,前后均高高凸起,中间低。压在马鞯上,通过胸带、肚带、鞧带三条带子,牢牢固定在马背上,物件两侧,还各用皮带垂着两个平底的铁制环形。而且看着竟比平时更灵活了几分,低头看下去,只见骝驹的马蹄各嵌入一个椭圆形铁块,这应该就是赵高说的马蹄铁了。
想了想,嬴政朝易华伟开口道:“这就是马匹三件套?赵高,你去试试!”
“诺!”
易华伟应了一声,走向蒙恬,笑道:“将军!你可以松手了。”
蒙恬虽然不舍,却也只能将马绳递给易华伟,心里暗戳戳地祈愿,骝驹平时不喜生人靠近,一会让赵高好好出个丑。
可事实却让蒙恬有些傻眼,平时生人勿近的骝驹居然老老实实地站在原地不动。只见赵高扶着马儿,踩着铁环,轻松跨上马背,稳稳坐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