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07年,胡亥三年,这一年注定要铭刻在大秦历史的长卷之中。
此时的大秦帝国,仿若一座雄伟的高山,屹立于世界东方,展现出空前的繁荣与昌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帝国的疆土在不断拓展,彰显出无可匹敌的气势。
回首前一年,即公元前 208年,秦国的铁骑席卷西羌与大月氏之地,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征服了西羌。西羌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从此纳入大秦版图,为帝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大月氏,这个曾经在西域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势力,在秦军的凌厉攻势下,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秦军的胜利如同燎原之火,让周边的匈奴部落闻风丧胆,匈奴人畏惧大秦的军威,纷纷远遁,不敢再有丝毫觊觎之心。这些辉煌的战绩,不仅巩固了大秦的边疆,更让大秦的威名远播四方,令世界为之震颤。
在大秦帝国的发展进程中,易华伟意识到军事力量的持续强化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拓展疆域的重要性。尽管秦军在过去的征战中屡立战功,但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和周边局势的变化,原有的军事体系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例如,军队的指挥结构在大规模作战中略显僵化,不同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效率还有提升空间,以及军事后勤保障在远距离征战时面临诸多困难等。易华伟决心通过军事改革,打造一支更加精锐、高效且适应多样化战争需求的秦军,以确保大秦帝国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易华伟对军事指挥体系进行了大调整。建立了一套更加灵活的分层指挥结构,在中央设立军事统帅部,易华伟亲自担任统帅,成员包括王贲、章邯、辛胜、涉间等。
统帅部负责制定整体军事战略,协调各战区之间的行动,并直接指挥大规模的战役。在地方,根据不同的战略区域划分战区,每个战区设立战区指挥官,战区指挥官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本战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作战计划,但需接受统帅部的统一领导和监督。
这种分层指挥结构既保证了战略决策的统一性,又能充分发挥地方指挥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使秦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同时,为了提高指挥效率,易华伟引入了新的军事通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