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他觉得皇帝对外廷还算尊重,宁愿麻烦点用戒严制度夺权,也没有强行使用中旨,甚至使用廷杖——
用制度还有得争,用廷杖就没办法了。
他只能希望当今皇帝更多地是用制度,官员也不会逼得陛下用廷杖。
这样想着,袁可立觉得戒严制度要尽快定下来。不管哪一方更得利,都要用这个制度约束。免得无法弥合,皇帝以后用廷杖掀桌子。
最后就是磨勘法,以及延伸出来的官吏迁转制度,还有明法科、明算科和司法数算考试的事情。
这些对朝野都是大事,但是袁可立知道,除了武官的迁转由兵部负责、明法科和司法考试也归自己外,其它的更多是皇帝要放出风声,要通过自己传出去。
所以他打算在外人自己和皇帝的谈话内容时,多谈这些方面。
其它的需要保密,免得生出事端。
不出袁可立预料,很快就有人上门试探他的口风。皇帝特意留下一位大臣面谈,还在西苑谈论了那么久,许多人迫切想知道,到底谈了什么。
袁可立把该隐瞒的隐瞒,把官吏迁转规范和增加明法科、明算科的事情放出去,引起一片哗然——
任谁都想不到,皇帝和袁可立私下谈话,商定了这样的大事。
虽然事情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但是谁都看得出,扳倒阉党后皇帝强势,朝堂上最多小修小改,不会有大变动。
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设立已是定数,官吏迁转的事情,多半也不会变。
想到自己身上的正七品官职,一位科道官员说道:
“这是嫌我们升得太快啊!”
“以后升到正五品以上,可就太难啦!”
心里有些酸溜溜,对当今皇帝有些腹诽。
以前的大明皇帝对立功科道官员经常直接加寺丞、少卿,当今皇帝继位后设立各级加衔,给半品加衔就是赏赐。
本以为这样也就算了,没想到现在又推行磨勘法和年功。没有相应年功,就无法减磨勘年份,也无法提升品级。
以后皇帝对他们的功劳,多半是赏赐一年功、两年功,而不是提升半品加衔——
皇帝是越来越小气,赏格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