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却很坚持,说道:
“不把土地收归国有,以后如何赏赐将士的功绩?”
“谁能拿出这笔钱,朕就收回这条旨意,还让他担任户部尚书。”
“你们谁有这个能力?”
这下群臣都不说话了,因为他们都没这个能力。
九边的数百万欠饷都没解决,辽东的战事也不知要持续多久。这些都不知道要花费多少钱,更别说战后的赏赐——
群臣心里大多想的是拖到那时候解决、现在把这件事糊弄过去,但是却不敢说出来。
一旦说出这种话,辽东将士还有谁愿意建功立业?什么时候才能恢复辽土?
赏赐不够士兵就会闹兵变,更别说这种重大的赏赐了。
皇帝以战后赏赐为由,把关外土地收归国有,谁都没法反对。
就连孙承宗,虽然知道把关外民田收归国有存在困难,却也不得不同意这条旨意——
相比其他大臣来说,他比任何人都希望皇帝把赏赐定得丰厚点,让将士更有战心、奋勇争先杀敌。这样他才能收复辽东,获得公侯之赏,成为紫阁功臣。
他相信,如果自己不同意这个旨意,皇帝有可能换其他人督师。很多人会主动请缨,谋求名列紫阁的机会。
想到这个后果,孙承宗默认了这件事。但是关外的民田也要补偿,他向皇帝说道:
“辽民生存不易,还请陛下体谅,给他们耕种的土地。”
朱由检的主要目的是把整个关外的土地收归国有,并不是看上了辽民的那点土地。
但是土地国有这条政策,一定不能给私田开口子,必须把这些地收回来。
所以他思索一番之后,询问道:
“辽东的民田是如何管理?如何收取赋税?”
“还有,辽东现在有几个府县?知府知县是谁?”
无人能够回答,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才由袁可立道:
“辽东属于都司,设置卫所管理,并不设置府县。”
“辽东的卫所几乎全部沦陷,现在的关外各军并不按卫所制。”
“辽东的赋税,臣不知谁在收取。”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