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认为应起复大学士,直接担任首辅。有的认为应起复所有有资格担任大学士的官员,然后再从这些官员中,廷推出新的大学士。
可以说,在皇帝抛出两个大学士名额后,朝堂上乱哄哄的,各人都有看法。
朱由检同样有看法,因为之前设置了四辅大臣,大学士被他加正一品辅政大臣、从一品弼政大臣。
加衔是皇帝的恩典,所以首辅的任命权实际被他掌握。只要他不给大学士加辅政大臣,那个大学士就难以称为首辅。
如今要起复旧臣,朱由检打算把这件事确定,不能让原有的内阁大学士回朝后直接按资历担任首辅,冲击朝堂局势。
廷推大学士的资格,朱由检也打算限定一下,尽量从尚书中推选。而非在担任侍郎后,很快就担任大学士。那样的大学士施政经验不多,如何能处理好事情?
所有大学士他都打算认真考察,不能像历史上那样搞出“崇祯五十相”,却没几个人有能力。
所以朱由检在群臣争论了一阵子后,担心再论下去事情偏离轨道,决定道:
“起复一位大学士,从担任过大学士的人中选择。”
“廷推一位大学士,从两京官员中推举。”
“原本担任过尚书、或者有资格担任尚书的,也可以提出来一并起复,列入廷推候选。”
“这些起复的官员在以后官职有空缺时,优先候补任用。”
提出的这两个标准,很多官员认同。因为皇帝这样既照顾了原本东林党的官员,也照顾了现在的朝臣。
能够被起复的,自然大多是东林党。以前的阉党大学士顾秉谦、魏广微、冯铨等人,基本是没人提起的。因为他们就是被朝堂上现在掌权的阉党打倒的,而且和东林党仇深似海,以后定逆案的时候,少不了被列进去。
所以皇帝说起复一位大学士,基本就是说起复一位东林党。东林党人对此,自然很是满意。
朝堂上的官员,能够竞争另一个名额,自然同样满意。
至于皇帝把大学士候选悄悄限定在尚书或有尚书资格,则被很多人忽视。朱由检把自己的私货,悄悄加在里面。
大学士标准定下来后,剩下的就是人选了,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