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一个朝代的历史,会人一种朝代完结的感觉,这样实在不妥,不能修整个朝代的历史。实录就已经很好,不用另外编纂。
但是孟绍虞却表示赞同,而且找出了根据,反驳这些人道:
“本朝开国二百六十年,已经超过前汉。”
“后汉之时,班固修《汉书》,被人告发私修国史。”
“然后被朝廷拜为兰台令史,得以完成《汉书》。”
“本朝有《皇明通纪》等私修史书流传,此时当修国史,以正世人观念。”
和那些反对的官员激烈争辩,说明修国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修撰。
相比《史记》这类的私修史书对汉朝君臣的诋毁,《汉书》这样的官方史书要好多了。
所以他拿《汉书》这个例子,说明朝廷能修本朝国史,而且很有必要。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争论,把自己的想法完善。在群臣争论了一会儿后,下令道:
“汉朝能修《汉书》,本朝自然能修国史。”
“《汉书》所修历史,大约是二百年。”
“本朝修的国史,同样也定为二百年左右。到隆庆六年为止,编为《国朝纪事》。”
“万历、泰昌、天启年间的事情,仿照《三朝要典》,编为《三朝纪事》。”
“《国朝纪事》的内容,要和《三朝纪事》分开。”
把一部国史分成两部,避免给人朝代完结的感觉。
而且这样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国朝纪事》涉及今人,被那些人干扰其中内容。
毕竟当前的朝堂上很多大臣都是万历年间进士,有的人甚至在万历年间就身居高位。朝廷修万历年间的历史,不可能不涉及到他们。
到时编纂的时候,这些内容就容易受到影响,导致史书失真。
为了避免这些容易受影响的内容,影响国史质量。如今朱由检把这一段历史单独分出来,编为《三朝纪事》。
同时想用《三朝纪事》,覆盖《三朝要典》。
有些人听出皇帝的意思,当即对修国史的事情不在反对。因为他们想把《三朝要典》给禁掉,不想让它流传。
别说东林党和倾向东林党的官员,就是《三朝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