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276章 经筵和礼运(2/6)
闻。

    对此,他没有轻易相信,而是把《致君尧舜疏》仔细研读,思索它被皇帝传播的原因。

    作为一代文宗,钱谦益在学问上固然不及刘宗周,缺少了核心的学术理念。但是以他的见识、还有他的文笔,能够明显看出,这篇奏疏和刘宗周之前的主张一脉相承,而且有被人裁剪的痕迹——

    有些地方的语句,不够圆融自然。

    这让钱谦益很快认识到,刘宗周的奏疏原文不是这样的,是经过皇帝裁剪,才成了一片称颂文。

    不过从这篇奏疏中,仍旧能看到刘宗周的思想所在:

    “制礼乐,行仁义,以尧舜之学,行尧舜之道。”

    “这是堂皇正道,是先贤治国的大道啊!”

    “陛下命人将这篇文章传播,是要行其中的道理。”

    这个发现,让他喟然长叹,忍不住连连叹息。

    这些日子,他在按照皇帝要求写文章的同时,未尝没有想过用这些文章影响皇帝,让皇帝推行自己的治国方略。

    没想到他还没有把自己的治国理念呈递上去,就发现刘宗周已经走通了这条路。用这篇《致君尧舜疏》,得到皇帝的认同。

    从此以后,皇帝就会用刘宗周的理念,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刘宗周的学问将成为显学,统治整个朝堂。

    和这相比,奏疏被裁剪为颂圣文,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些骂刘宗周的,说不定就有人在偷偷背诵这篇文章,以免皇帝询问时答不上来。

    所以,听着仆人鹦鹉学舌般地转述外面嘲笑刘宗周的话语,钱谦益摇了摇头,叹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他们这些人,都不明白什么是大道理啊!”

    礼乐仁义,哪个文官都能说出个一二三,谁都知道这些治国的大道理。

    但是像刘宗周这样能写得条理分明,而且能得到皇帝采纳,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更别说刘宗周数十年积累的名望,足以让人相信他能践行这些大道理,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至少对钱谦益来说,他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