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匪浅,因此他在回来后并不怎么受宠,只是在宫里面闲置。
在王体乾等人的刻意打压下,曹化淳的名字,一直没有再出现在朱由检面前。
直到这个时候,被王承恩提了出来。
王承恩和曹化淳有旧,历史上他就是被曹化淳提拔起来的。如今曹化淳沉沦,王承恩就拉了他一把,让曹化淳在内府监工作,平常在报纸上写文章。
如今皇帝问起,曹化淳凭借之前写文章的功劳,被王承恩推荐为第一。
朱由检想到王安和东林党关系很好,曹化淳应该也擅长和文人士子打交道,已经打算任用他。不过想到学堂的事情,他又下命令道:
“把曹化淳、郑之惠等写稿的内侍,还有内书堂的内侍都带来。”
“朕要举行一场考试,看看他们的能力。”
打算用考试的方式,挖掘几个人材。
王承恩很快出去,把这些人带了过来。朱由检道:
“朕欲大办学堂,培养天下生员。”
“却又苦于钱粮不足,难以完全承担。”
“你们都是读书的,帮朕想想办法。”
“不拘文采如何,写几条建议出来。”
让人发了纸笔,当场进行考试。
曹化淳、郑之惠等人,都知道机会来了。
这对内廷的太监来说,不亚于外廷的殿试。
他们一个个苦思冥想,向皇帝提出建议。
因为对文采没有要求,他们担心写长皇帝没耐心看,所以很多人用奏疏略节的形式,列举出自己的建议。
不一会儿,就有人交了试卷。这个人不是旁人,正是王承恩推荐的曹化淳。他在宫中的资格很老,而且急于出头,对其他太监是否会非议,根本不看在眼里。
所以他在这次皇帝举行的考试上,第一个交了试卷。
朱由检看着他的建议,微微点了点头,对其中的鼓励士绅为学堂捐钱,颇是有些赞许。说道:
“曹卿写得不错!”
“既然你提议捐钱,那就由你负责这件事。”
“允许各学堂立碑,把捐赠名单刻上。”
“如果有人的捐赠数额大,还可由其命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