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的救灾压力。”
工部尚书薛凤翔,同样赞同这一点。他还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以工代赈、兴起大役,让民众能够糊口,以免流离思乱。
这个办法,让朱由检颇为赞许。知道以工代赈,是救灾常用的手段。
春秋时的管仲就说过:“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
宋人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也写道:“流民至……莫若修堤浚河兴水利,公私两便。”
大明在救济灾民的时候,经常实行以工代赈。
所以朱由检在薛凤翔提出这个办法后,让他整理以前的工赈措施,制定完善的制度。并且规划几个工程,招揽流民做工。
在两人带动之下,群臣发表的意见越来越多起来,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办法。
兵部尚书袁可立认为可以去陕西招兵,让他们去辽东作战。这样能降低辽东本地人的比例,战斗力也有保证——
毕竟秦兵耐苦战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三边一带也经常打仗,很多士卒都有作战经验。
鉴于陕西的边军一直都在逃亡,袁可立认为可以把一部分士兵调过去,再招揽一些健壮的流民,让他们去辽东吃饷,补充士兵缺口。
这个提议,让朱由检颇为赞许,嘱咐道:
“把辽东实行井田制的事情,向陕西的边军和民众仔细讲解。”
“只要他们立下军功,在收复辽东后至少授与一井田。”
“还有……”
沉吟了一下,朱由检在犹豫之后,把自己考虑很久的想法,向群臣道了出来:
“未来十几年旱灾会很严重,尤其是陕西这个地方,想要靠当地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
“朕的想法,是把灾民迁出去。”
“但是迁出去必须安置,众卿以为,哪个地方能容纳千万灾民?”
群臣听闻此言,一时大惊失色。他们以为皇帝为今年的旱灾做准备已经有些杞人忧天了,没想到还要为接下来十几年的旱灾害做准备。
想到千万这个数字,群臣都觉得头皮发麻。因为在他们的认识中,大明的人口只有五千多万,实在想象不出来什么样的天灾,需要迁移千万人?
一些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