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两个人必须重赏,排在了功劳第二位。
不过,对侯良柱和刘可训公然把斩杀安邦彦和奢崇明的功劳,放在儿子身上,他心中是十分不信的。
不说有没有这么巧的事情,奢崇明是否死亡,还存在一些争议。
这种有可能误导朝廷的事情,让朱由检很是不喜。
他在内心里面,对两人打上了慎重使用的标签——
这种合起伙来欺骗皇帝的文武官员,他是不敢重用的。两人若一直搭配,有可能成为藩镇。
所以他心里已经打算把刘可训调离,侯良柱则留在西南,利用他这一战打下的威名,继续平定奢安之乱。
至于朱燮元,朱由检打算把他从西南调过来。
一是奢安主力已被消灭,不需要朱燮元这个统帅之才一直留在那里。
二是朱由检觉得朱燮元对水西的策略有问题。
即使要招降安位,也应该率领大军逼近,趁着水西安氏主力尽没的时机,把水西安氏的枝叶剪断。
刚刚取胜就招降,有点太过草率了。
万一安位果断降了,朝廷还怎么下手?
必须要趁此时机,对水西大部分地方改土归流,让水西安氏彻底丧失造反能力。
再结合侯良柱对朱燮元的不服,已经摆在台面上的川兵和黔兵争功。朱由检决定让朱燮元和许成名来到京城献俘,侯良柱留在西南作战。
想好这些之后,朱由检召集袁可立等九卿和大学士,告知他们这件事。
袁可立等大臣听到西南奇捷的消息后,先是有些不信。继而在看到徐本高接连发回的消息后,承认这件事情为真——
如此详实的战报,还有人物、时间、地点,不像是编造出来的。就算是飞鸽传书,同样能够采信。
所以黄立极、袁可立、韩爌等大臣,齐声向皇帝贺喜。
他们这些在朝堂上的大臣,都知道这场大捷对皇帝的意义。
如果说抚察罕、招海寇的功绩,还有取巧成分的话。平定奢安之乱,就是实打实的功绩。
这场战事的主帅,是皇帝登极后坚持更换的。甚至因此改动了丁忧制度,以便让朱燮元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