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下令道:
“祭田、义田、学田这些公田,田产税的起征点可以定在一千亩。”
“但是一千亩也是限额,不许超过这个数。并且和勋贵爵田一样,向朕缴纳十一税。”
“这些公田的管理办法,刘先生主持拟定。”
“可以仿照范文正公的义庄,制定更完善的礼法。”
这个决定,让群臣喜悦不已。
因为这样一来,一些家中田地超过百亩的,就能名正言顺地用祭田、学田等名义,规避所谓的有产税。
朝堂上很多官员,都能因此受益。
至于一千亩的限额,反而没有多少人在意,因为就算是大臣之家,很多人真正拥有的土地也不到千亩――
如果说大明百亩以上的地主,占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的话。
那么千亩以上的地主,最多只有人口的万分之一。
一千万户的大明,都不见得有一千户家庭拥有超过一千亩的田产。
除了宗室和勋贵,很少有家庭拥有这么多土地。
例如顾炎武出身吴郡顾氏,称得上江东望族。他的曾祖顾章志更是担任过南京兵部侍郎,到了他这一代还有余荫。
但是他家里的田产,如今不过是八百亩。如果单独分宗做祭田,能够轻松规避田产税。
可以说,这个政策,得到了群臣的一致拥护。拥有避税方法的他们,对有产税的抵制降低了很多,开始接受这个税种。
不过朱由检的心中,却是一声长叹,知道自己这次限田,可谓很不彻底。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都坚持了一千亩的限额,把普通人最多能够拥有的土地,锁死在了一千亩――
这样以后人们致富后,就无法一心买田产。他们多余的资金,必须转向工商业。
有产税的目标,也从之前的针对地主、转向针对资本。朱由检现在更看重资产税和遗产税这两个税种,打算用它们钳制即将兴起的资产阶级,避免这些人有了资本后,就会想着闹革命。
心中转着这些念头,朱由检又听到一些臣子请求,保留颜回、孟子等圣贤后裔的八十顷祭田。
他对此一一答应,并且让司农寺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