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得比银锭和银块好用。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都用面值固定的银币,火耗就没法加征了。
所以铸币这件事,一直没有被户部提上日程。
朱由检几番催促,才在提出银圆券的设想后,让官员有了主动性——
相比主要被地方掌握的火耗来说,朝廷户部官员,对银圆券更是喜爱。
这可是不费多少成本,就能发行的货币。
如果每年能打制一千万银元,按照皇帝之前制定的规矩,就能发行九十万银圆券。
这对户部来说,可是完全的纯收益。
甚至,他们已经在想着劝皇帝发行更多银圆券,获得更多收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户部对银元是极力完善,以便对应的银圆券能发行出去:
“银元的优点很多,臣和毕尚书等同僚,都认为可以用银元作为标准货币征税。”
“就是它的币值还很大,民众每亩地交几分银,不便采用银元。”
“而且银元在流通时,有可能被仿造,或者被人剪边。”
这些问题,在西班牙本洋流通时就有出现。所以西班牙的打制币,在大明是按银块称重使用。
朱由检想着后世的做法,提示道:
“仿造问题要加强监管,同时用特定的配方和工艺提高仿制难度,并且改进机器,使用专门的造币机。”
“剪边这个问题,可以在边缘加边齿。”
“如果边齿有损坏,朝廷就可以拒收,让他们去银行、钱庄称重,兑换成完整银元。”
说着自己的想法,朱由检又想到了影视剧中卷成一卷的银元,又说道:
“还有,你们可以把银元卷起来,以一百元称为一封银元。”
“卷装时容易漏出来的、或者凸出来的,都判定为不合格,需要重新打制。”
“银元的厚度和重量也要规定好,这一百枚一封、和另外一百枚一封,不能在厚度和重量上有很大差异。”
这些做法,都能提高银元的标准化,但是对工艺也提出了要求。
董应举有些为难地道:
“臣恐这样一来,打制的成本会很高,有很多不合格的银元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