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待朝鲜兵,大明采用的是速成兵的形式,只要能够发射火铳,就算是合格的兵员。
这种士兵,在冷兵器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一个弓箭手,通常需要数年时间训练。
要求低的长枪手,也需要练好队列。否则面对骑兵,会被一冲即散。
不过到了火器时代,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只要是一个健康人,就能拿着火铳发射。
队列训练稍难点,那就干脆不练。直接让士兵学会射击后,作为散兵出战。
朝鲜北部多山的地形,也非常适合散兵伏击作战。
洪承畴、曹变蛟等人对朝鲜士兵的训练,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用半个月时间让士兵学会基本的装填火铳,再花半个月时间实弹射击,让士兵知道基本的散兵作战口令。
然后这种一个月速成的士兵就会被送到战场上,和建虏展开战斗。
经历几场战斗还能活下来的,就能称得上老兵。
大明再挑选有战斗意志的老兵进行训练,把他们训练成精锐。
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源源不断地训练士兵,然后投入到东江领前线去。
这种训练方式的优点是非常快,能够迅速扩充大量兵员。
缺点就是比较费命费钱,士兵损失会很大,还有很多火器会损毁。
但是大明官员对此不在乎,因为损失的朝鲜士兵只要没有大明公民身份,就不会计入大明军队战损。
无论朝鲜士兵伤亡多少,朝廷都不会责怪他们。
至于火铳的价格,相比长枪和弓箭并不贵。尤其是使用铅弹时,相比箭矢的成本还更低。
就连大明装备院精心制作的火铳,价格也不过四两多。相比建虏的首级赏金,可谓是低多了。
所以朱由检决定,给朝鲜士兵提供更多火器,让他们牵制建虏。
同时为了防止朝鲜士兵上了战场就拿着火器逃跑,他决定把派去朝鲜的新军,都授予宪兵队的权力——
可以在战场上直接执行军法,用严酷的刑罚,减少逃兵概率。
需要生产的燧发火铳数量,更是被他从二十万提高到五十万。
燧发火铳从原本打算用于精兵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