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都是不利的。
世宗对严嵩的顾虑表示理解,但同时要求严嵩明确指出,这样的安排究竟会危害到两位亲王,还是直接威胁到自己。严嵩的回答充分考虑了皇室内部的微妙平衡,强调了储君名分未定情况下,任何可能引起猜疑的举动都应谨慎处理,以维护皇室的和谐与皇帝的权威。
一年后,严嵩再次进言,强调自古以来,确定太子是帝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他多次私下向皇帝请愿,希望早日解决这个问题,但因皇帝的深思熟虑,迟迟未有定论。严嵩指出,朝廷内外的臣民对此事都翘首以盼,认为如此重大的事情不应长期悬而不决,作为臣子,他们有责任催促此事尽快解决。严嵩建议应在新年之初,即刻着手进行太子的确立工作,以安定人心,维护国家的长远稳定。
八、祸国殃民
在嘉靖年间,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政府支出不断膨胀,尤其是嘉靖十五年以前,尽管名义上实行节约政策,但实际的财政开支已高达六七百万两白银。此后的岁月里,除了日常的巨大开支外,嘉靖帝还频繁下令采办木材、香料及各类珍稀珠宝,进一步加剧了财政的负担。光禄寺作为管理宫廷膳食的机构,其库银在嘉靖十五年前尚有八十多万两的盈余,但到了嘉靖二十一年后,由于供应需求的不断增长,这笔积蓄迅速消耗殆尽。
正是在这样一个国库空虚、财政紧张的背景下,严嵩进入内阁并逐步攀升至首辅之位。然而,面对国家的困境,严嵩并没有展现出一位贤臣应有的担当与远见,没有向皇帝提出任何实质性的改革建议,反而迎合皇帝的喜好,加剧了国家的混乱与衰退。严嵩认为,皇帝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而作为臣子,唯一的选择就是顺从皇帝,哪怕是荒谬的要求,也要 全 力 执行,以此换取皇帝的宠信与个人权势的稳固。
在这种扭曲的权力逻辑下,严嵩不仅没有成为纠正时弊的中坚力量,反而成了祸国殃民的推手。他利用皇帝对道教的痴迷,不惜耗费巨资修建宫观、举办斋醮,纵容了嘉靖帝对奢侈生活的追求,而对民间的疾苦、国家的长远发展视而不见。严嵩的所作所为,进一步加速了国家财政的崩溃,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严嵩的执政理念完全服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