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日讲官,并被推荐为南京礼部尚书。
进入隆庆二年(1568年),赵贞吉继续受到重视,不仅担任经筵直讲,还参与文武边臣的重要讨论,如关于是否在张家湾招募十万南兵的问题,他坚决反对,最终决策者采纳了他的意见。此外,他还负责会试总裁工作,教授吉士,代行祭祀孔子大典,并为未来的明神宗朱翊钧讲授经典,其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进一步加深了他在朝中的影响力。
隆庆三年(1569年)八月,赵贞吉的仕途达到了新的高峰,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正式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最高决策,同时监管詹事府。次年,他又获得了太子太保、荣禄大夫的荣誉头衔,并被赐予蟒袍鸾带,彰显了皇帝对其的器重。在外交政策上,赵贞吉积极推动与蒙古俺答部落的和平谈判,显示了其在处理边疆问题上的智慧与魄力。
然而,赵贞吉的性格也为他带来了不少挑战。他虽才华横溢,却性格刚烈,易怒且直言不讳,经常直接称呼其他重臣的名字,这种行为在等级森严的官场中无疑树敌众多。尤其是与同僚高拱、张居正的竞争关系,更是体现了晚明政治中人才济济却矛盾重重的复杂局面。高拱与张居正虽然资历较浅,但凭借自身的政治手腕和策略,逐渐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上风。赵贞吉与他们的摩擦最终导致了他在隆庆四年(1570年)因考察科道官员一事与高拱发生 不 合 ,上疏请求归乡,并于同年十二月解除了都察院的职务。
五、归乡着书
隆庆五年(1571年),赵贞吉在经历了官场的风风雨雨后,终于得以致仕归家,享受家庭的宁静与学术的自由。明穆宗对赵贞吉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不仅荫封其子赵鼎柱为左府都事,而且在“隆庆和议”达成后,再次优待其子赵景柱,荫为中书舍人,这些都反映了皇帝对赵贞吉个人及其家族的尊重与感激。归乡后,赵贞吉并未完全脱离世事,应门人之邀在圣水寺设教,继续传播学问,培养后学。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突然驾崩,赵贞吉闻讯后悲痛欲绝,哀悼之情至深,以至于饮食难以下咽,最终导致身体虚弱,患上了严重的咳嗽。这段时期,赵贞吉不仅承受着丧君之痛,还面临了弟弟赵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