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习,人数达到十六万,持续二十多天,展示了戚家军的训练成果。
戚继光在蓟州的边防建设成效显着,蒙古部落的侵扰屡遭挫败。万历元年(1573年),蒙古小王子与董狐狸进犯,戚继光率军平乱,迫使董狐狸献关求赏。次年,长昂入侵,也被戚继光击败。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和边防策略,使蓟门固若金汤,蒙古无法攻入,甚至转向辽东侵扰。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支援辽东,协助李成梁击败蒙古图们汗的四万大军。
戚继光在蓟州镇守十六年,边防设施完善,蓟门安定。他的继任者沿袭他的成法,使得边疆数十年无大事。
六、投逐南荒
随着时光的流逝,戚继光在北方边防的卓越贡献逐渐成为过去,政治风云的变化开始对他产生影响。万历五年(1577年)和万历十年(1582年),两位重要支持者谭纶和张居正相继去世,戚继光失去了朝中的主要支柱。张居正去世后,神宗迅速对其政策和亲信进行清算,戚继光作为张居正倚重的大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在这一时期,戚继光曾经提拔的“西裨将”陈文治开始在京城散布关于戚继光的负面言论,企图取而代之。给事中张鼎思则上书弹劾戚继光在蓟镇任职期间无功,建议将其调往南方。然而,这些指控并不属实,因为在张居正的指导下,戚继光的边防策略着重于防御,避免与蒙古军正面交战,以保持边疆的稳定。
尽管戚继光曾希望在战场上与敌军进行正面较量,以彻底消除边患,但他始终遵循张居正的指示,坚守防御策略。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神宗听从张鼎思等人的建议,将戚继光调任广东总兵官。当戚继光离开蓟州时,当地百姓纷纷请求朝廷让他留任,但由于朝廷决策已定,百姓们只能在道路上哭泣送别,表达了对戚继光深深的不舍和敬意。
广东相对平静,但远离权力中心的戚继光心情抑郁,加之好友相继离世,身体状况不佳,他多次上疏请求辞官。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给事中张希皋等人的连续弹劾下,神宗最终同意了戚继光的辞职请求。同年十月,戚继光告别官场生涯,返回故乡蓬莱,结束了他辉煌而又曲折的军事生涯。
七、晚年
戚继光一生致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