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三月,康熙帝恢复了胤礽的太子地位。然而,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胤礽再次因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而被废黜。胤礽被废黜后一直被圈禁直至去世。
在胤礽第二次被废后,三阿哥胤祉见状主动退出了皇位争夺。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后改名允禵,与四阿哥胤禛同母)。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支持胤禩,而十三阿哥胤祥则支持四阿哥胤禛。胤禛在胤礽第一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被视为太子党的成员。但在胤礽二度被废后,胤禛也开始结党营私,觊觎储位。这时,朝中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阿哥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阿哥党两大势力。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户部尚书赵申乔上疏请求再立太子,但康熙帝并未同意。之后几年,一些朝臣相继上疏请求复立胤礽,但都被康熙帝严词拒绝。其间,康熙帝还处理了涉及胤礽和胤禩的多个事件,包括拘禁中的胤礽试图通过密信联络宗室普奇,以及胤禩派遣太监向康熙帝请安等行为,均受到了康熙帝的严厉处置。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四阿哥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讨伐准噶尔部。出师前,康熙帝亲自授印,并命使用正黄旗纛,这引起了朝中关于胤禵是否已经默承储位的传言。
八、晚年
康熙帝晚年逐渐表现出一种懈怠的态度,曾表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反映出他对于政务的放松。他主张“政宽事省”,对一些问题持较为宽容的态度,不愿深究,导致无法有效禁止浮费和规银,对州县火耗和亏空现象也未能严格监管。同时,康熙帝标榜仁政,对官吏过于宽容,这使得官场风气日渐败坏,官场贪污现象严重,国库亏空,弄虚作假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效能下降,官员普遍怠惰玩忽职守,甚至出现了一些地方的暴动和骚乱,给社会秩序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户部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贪污案,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人侵吞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涉案官员多达一百一十二人。面对如此严重的贪腐案件,康熙帝却表示彻夜难眠,担心追究责任会导致许多人受到惩罚。最终,他只将希福纳革职,而其余官员则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