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155章 乾隆时代:盛世之下的成就与隐患(7/9)
乾隆帝对文化的重视同样体现在对文献的整理和保护上。他下令广泛征集图书,并颁布求书谕旨,指示地方各级行政官员积极参与。乾隆帝为征求遗书制定了具体政策,确保书籍的搜集工作有序进行。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从全国各地征集的图书已超过万种,极大地丰富了国家藏书。在乾隆帝的直接领导下,《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顺利完成,八部《四库全书》先后抄写完毕,并入藏各阁。

    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间,国库的银两长期保持在六千万两以上,显示出国家财政的雄厚实力。这一时期,清朝进入了人们赞称为“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康乾盛世”时期。这一时期的强大中国屹立于东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七、盛极转衰

    乾隆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在乾隆帝统治的后半段,清王朝却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因素的累积。

    乾隆帝在其统治的前半段,凭借着父祖留下的基业和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乾隆帝开始追求个人享乐,频繁地进行南巡,每一次南巡都是对国库的巨大消耗。与此同时,乾隆帝对和珅的宠信达到了极点,这位曾经地位卑微的小臣,通过讨好皇帝,迅速爬升到权力的顶峰,成为集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的人物。和珅的专权不仅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反而愈演愈烈,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敛财,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导致政府职能的严重失范。

    乾隆中后期,清廷内部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一方面,各级官员为了迎合上级或者自身利益,不惜采用虚报数字、挪用公款等手段,导致国家财政空虚。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与商人间的勾结,使得国家税收流失,如两淮盐政贪污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案件暴露出当时官僚体系的腐朽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乾隆帝晚年在处理政务上的无力感。

    更严重的是,腐败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政府失去了对基层社会的有效管理能力。土地兼并加剧,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社会矛盾激化。加之乾隆帝晚年对边疆事务的忽视,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