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乾隆帝继位后,尹继善更多地采取了奉迎之举。为了迎接乾隆帝的南巡,他将江南的名胜搜访殆尽,并加以修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尹继善上奏请求举行南巡盛典,并提到自己已经对栖霞等地的名胜进行了增修,绘制了详细的图纸。他甚至为了增加景观,特意开挖了两个湖泊,命名为“彩虹”和“明镜”。对此,袁枚曾作诗讽刺道:“尚书抱负何曾展?展尽经纶在此山。”连大学士傅恒也写诗嘲笑他:“名胜前番也绝伦,闻今搜访更争新。”
然而,对于任何明智的帝王而言,臣僚的奉迎绝不是获得恩宠的主要原因。脚踏实地的竭忠尽智才是每个臣子安身立命的根本。乾隆帝在这方面尤为重视,他深知尹继善的好名用巧和居心不诚。
乾隆初年,尹继善的处境还算顺利,但不久后他便屡遭斥责。乾隆帝认为尹继善好名用巧,居心不诚。乾隆帝指责尹继善为政用巧,称其“貌为勇往任事,以求取信,而阴市私惠”,并警告其他官员不要效仿。乾隆还指责尹继善办事时存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想法。
乾隆十六年(1751年),尹继善被调任为两江总督,乾隆帝特别提醒他:“此处系向来得名之地,亦即失实之地,应如何奋勉,卿其自筹。”在处理延安营兵丁聚众鼓噪案件时,乾隆帝认为尹继善处罚过轻,指责他“好名市恩之念未改”,并对尹继善发出严厉警告,要求他痛改前非。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尹继善处理杨中林“悖逆”案时,未将主犯定为凌迟之罪,仅判斩立决,遭到乾隆帝的严厉斥责。尹继善上奏称自己“愧惧”不已,乾隆帝怒斥道:“汝此等之愧惧亦已多矣,但不能动汝天良,奈何?”
乾隆帝屡次斥责尹继善好名用巧、居心不诚,尽管这与他对所谓“名臣”的疑忌有关,但也并非毫无根据。
其中一次较为着名的事件发生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此之前,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江苏巡抚庄有恭因回家治丧离职前,上报了一起泰兴县捐职州同朱路因殴死人命,按例拟绞,现朱路(原字左日右冉)呈请赎罪,并已获准的案件。乾隆帝看到奏报后大为震惊,认为此事未经具题,即行准赎,显然是地方督抚擅自行事,不经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