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从北宋时期黄河改道南迁以来,这条新的河道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改变其流向被认为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风险巨大的工程。
乾隆帝最初对嵇璜的建议持谨慎态度,认为这一计划实施难度极大。然而,青龙岗决口的情况却变得越来越严重,堵而复决,使得大学士阿桂以及河督李奉翰等人都感到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帝再次询问了阿桂等人对嵇璜建议的看法,并要求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回复。
阿桂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现状的分析,认为山东的地势实际上比江南(江苏北部)要高,因此,青龙岗决口后溢出的大部分水量仍然倾向于向南流动,而不是北流。他们认为,恢复黄河北流至山东故道的建议是不可行的,并上书表达了反对意见。乾隆帝在收到这些奏章后,虽然心中对嵇璜这位熟悉河务的老臣有所信任,但仍感犹豫,毕竟治河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意见。
为了集思广益,乾隆帝下令大学士、九卿、科道等官员对嵇璜的建议进行讨论,并要求他们写出奏报。然而,这一建议最终仍然遭到了众大臣的一致反对,未能得到实施。尽管如此,嵇璜的这一提议显示了他在水利治理方面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思考。
此后,嵇璜虽然没有再直接参与河防事务,但他的建议却在七十四年后得到了验证。1855年六月,黄河在铜瓦厢(位于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决口,这次决口导致黄河自然北返,重新回到了山东故道。
五、晚年
1782年,嵇璜被加授为太子太傅,并被命在上 书 房总师傅上行走,这意味着他要在皇子们的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嵇璜不仅在治河方面有卓越贡献,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也同样备受尊重。
1785年,朝廷举办盛大的千叟宴,嵇璜因其德高望重被举为汉大臣领班,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品德和声望的认可,也是对其多年服务朝廷的肯定。这次宴会不仅是对耆老的尊敬,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一种庆祝。
1786年,嵇璜因身体状况日渐衰弱,请求退休,但并未获得批准。乾隆帝写诗赠予嵇璜,诗中表达了希望嵇璜能继续为国效力的愿望,并提到两人同年出生的事实,强调了嵇璜对国家的重要性。不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