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四品卿衔,发配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在赴戍途中,于七月经京口(今江苏镇江),遇见老友魏源,赠送《四洲志》等资料,并嘱咐其撰写《海国图志》。八月,因黄河在河南开封祥符决口,酿成水患,林则徐奉旨前往祥符工地“效力赎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河工竣工后,林则徐仍被遣戍伊犁。在与妻子告别时,林则徐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表达了他为国为民的决心。
十一月初九日(12月10日),林则徐抵达伊犁,并将赴戍途中的经历记录在《荷戈纪程》中。在新疆期间,他继续关心东南战事,并写下许多爱国抗战的诗篇。他带病研究新疆史地,探讨防边强边之策。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秋冬,林则徐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办理阿齐乌苏废地垦务。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林则徐自请捐资修建阿齐乌苏荒地的龙口水渠。九月,工程竣工后,经布彦泰奏请,林则徐被派往库车、阿克苏等地勘察开垦事宜。次年(1845年)二月起,林则徐历时三万里,历勘库车、阿克苏、乌什、和田、喀什噶尔、叶尔羌及伊拉里克、塔尔纳沁等地,倡导兴修水利,在伊犁开辟了五十七万八千余亩荒地,并推广坎儿井和纺车技术,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和“林公车”。
通过实地考察,林则徐意识到沙俄对新疆的潜在威胁,向驻边大臣呼吁加强边防,绘制边境卡伦地图,并建议实行兵农合一制度,增强边防力量。
八、再获启用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林则徐被释放回京,并以四五品京堂的身份候补。同年十一月,清廷重新起用林则徐,任命他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这一任命标志着林则徐的政治生涯再次迎来转机。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林则徐被正式任命为陕西巡抚,并于同年七月抵达陕西上任。此时的陕西正处于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鸦片战争期间,清廷为筹集军费,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并强令陕西捐款一百多万两白银;鸦片战争后,清廷向外国侵略者支付赔款,陕西再次承担了沉重的负担;加之陕西多地接连发生灾荒,导致民众生活异常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渭南、富平等地的“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