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在战场上屡遭败绩,清朝的统治危机四伏。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决定重新启用奕,希望借助他的声望来调和各种矛盾,并打击帝党势力。八月,奕被任命为“在内廷行走,管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添派总理海军事务,会同办理军务”。随后,光绪帝发布谕旨,成立督办军务处,并任命奕为督办军务,所有各路统兵大员均归其节制。同时,奕也被恢复了军机大臣的职务。
然而,此时的奕已经年老多病,多年的失势使得他对政务有所隔膜,锐气也大大减弱。他重新上台后,只敢顺着慈禧太后的意旨办事,不敢有丝毫出格。1895年春,清廷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进行谈判。四月初三日,李鸿章电告清廷关于和约的十条内容,奕表示赞成,并力主不能再言战。四月十七日,李鸿章在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五月初二日,奕与庆亲王奕匡等人请求尚在迟疑的光绪帝批准条约,并派伍廷芳等赴烟台换约。不久,“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军机大臣翁同龢等人主张延期换约,但奕以“不换约则兵端立至”为由,坚持支持换约。
尽管奕在晚年的政治生涯中表现得较为保守,但他仍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在戊戌维新变法期间,奕提出了兴办学堂、修筑铁路、振兴工商、改革武科考制等主张。然而,这些主张基本上是洋务运动的老调重弹,并未触及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实际上,奕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等变法主张持抵制态度。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对光绪帝时加牵制,并与主张变法的帝师翁同龢严重对立。
早在1896年初,翁同龢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令其僚属陈炽起草了十二道新政诏书,拟请光绪帝陆续颁行。翁同龢将这些新政诏书商之于奕,试图争取他的支持,但遭到奕的坚决反对。奕还奏请慈禧太后撤掉汉书房,将翁同龢赶出毓庆宫,使他失去了与光绪帝单独交流的机会。此后,奕与翁同龢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对翁同龢的政治主张和赞助康、梁变法的行动很不以为然,常常从中作梗,阻挠变法进程。奕指责翁同龢揽权、狂悖,对他进行裁抑和刁难,阻止他对维新变法的帮助和支持。
1898年初,奕再度被授为宗人府宗令。同年,沙俄强占旅顺和大连,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