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奕在与英国公使阿礼国的会晤中表达了对电报、铁路等现代化设施的看法,但他强调这些设施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掌控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
在主持军机处的近二十年间,奕最初倚重文祥。文祥去世后,沈桂芬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奕信任的重要助手。然而,1881年(光绪七年)除夕,沈桂芬去世,加上同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在朝廷中的孤立感更加明显。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反复的浮沉逐渐磨平了奕往日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面对大事时,他往往提不出有效的应对策略。1883年(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奕领导的军机处在战与和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导致军队节节败退。
八、甲申易枢
1884年,即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的失利成为奕政治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清军表现不佳,节节败退,这不仅暴露了清朝军事力量的薄弱,也引发了朝廷内部对领导层的不满。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以奕“委靡因循”为由,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包括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重要职位。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被称为“甲申易枢”,因为这一年是甲申年。
在这次政变中,不仅仅是奕本人被罢黜,他的整个政治集团也被逐出权力中心。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颜扎·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等重要官员都被撤职。朝廷在上谕中称:“恭亲王奕、大学士宝鋆,入直最久,责备宜严,姑念年老,特录前劳,全其末路。”虽然表面上给了他们一些体面的理由,但实际上是对奕及其支持者的严厉打击。此外,奕还被停赏亲王双俸,进一步削弱了他的经济地位。
失去权力后的奕被迫隐退,他在京西的古刹戒台寺“养疾避难”。这段时间里,奕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核心,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然而,这种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1886年(光绪十二年)十月,朝廷恢复了奕的亲王双俸,这表明慈禧太后可能出于某种考虑,开始重新审视奕的作用。1889年(光绪十五年)正月,朝廷又赏赐给奕头等、二等护卫各一员,以及三等护卫两名,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待遇。1891年(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奕在恭王府中庆祝了自己的六十寿辰。
九、新旧之间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