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麟仍然保持了一等的好成绩,成为了历史上少见的未实际任职却仍能获得高度评价的官员之一。
七、复起抗法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面临着来自法国的威胁。在这场危机中,彭玉麟再次被朝廷召唤,赴广东参与筹办防务工作。他迅速行动,招募了四千人随行,并将部队驻扎在大黄駪。为了更好地防御可能的入侵,彭玉麟部署了多条防线:派遣部将王之春和黄得胜负责琼州、钦州以及灵山等地的防守;娄云庆和王永章等人则驻守沙角和大角,与当地的粤军联合行动。此外,他还加强了士兵的人数,设置了堡垒,并组织当地渔民协助把守内海港口。尽管最终法国军队并未进攻这些区域,但彭玉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该地区的防御能力。
次年,即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军在镇南关和谅山取得了重要胜利,迫使法国方面同意停战谈判。虽然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但彭玉麟并没有放松警惕。他向朝廷上书,建议继续保持严密的攻守态势,以防不测,并提出了六条关于如何改善海防状况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反映了他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深刻理解和长远考虑。
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彭玉麟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贡献——他捐出了自己的俸银一万二千两,用于在家乡建立船山书院,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也展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重视。
然而,在这段时期里,彭玉麟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早在西湖期间,他就已经患有偏瘫之症。在广东三年的时间里,由于长期暴露于恶劣的气候条件之下,使得他的旧疾更加严重。当他离开广东北上时,病情已经恶化到无法正常进食、说话的地步,甚至走路都需要多人搀扶。尽管如此,彭玉麟仍然多次请求辞官回家休养,但都被清廷婉拒,希望他能继续为国效力。
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彭玉麟带病完成了最后一次对长江水师的巡阅任务。当到达安庆时,安徽巡抚陈彝见其病情危急,立即向朝廷报告了这一情况。面对这样的现实,清廷终于同意让彭玉麟退休回乡,但仍保留了他的巡阅差使。此后,彭玉麟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但他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